台灣的鐵路系統,自清領時期便已著手規劃興建,然因經費不足僅完成基隆到新竹段即暫停,後至日治時期規劃全面興建西部縱貫鐵路,即今日稱為縱貫線的鐵道系統。
1905年設立的「臺中驛」,臺中火車站代表著臺中市的起源,而鐵路運輸為成為城市之間客、貨運交通的載具選擇之一,雖然帶動了經濟發展但也區隔了都市發展,造成都市邊界效應,如發展不均、平面道路交通阻礙等問題。
隨著鐵路高架計畫的施行,台中市區鐵路也紛紛高架化,舊有平面鐵道陸續拆除,讓原本被鐵道區隔的城區兩邊連貫成一個又一個新的平面,也讓城市發展有更多可能的規劃。
而保留部分舊鐵道沿線,除了有百年歷史的臺中驛規劃為鐵道文化園區,部分舊鐵軌南從林森路、北至復興路四段,約1.6公里長的部分,規劃為綠空鐵道1908。
這是一段充滿文學氛圍又可以安心漫走並概覽舊城區規劃的散步空間。利用大量文學裝置藝術鋪成在舊鐵道上並貫穿了數個舊城區裡的歷史景點如台中文學館、台中刑務所演武場等,也連結了幾個庶民在地生活場景如第五四場、城隍廟等,儼然成了迷你城市觀光導引線。
流貫舊市區的綠川在一旁潺潺流著,這一段的川水依舊清澈,蜿蜒穿梭在民居之間,真成了我家門前有小河之場景。
高架化的鐵道在綠空鐵道上方運行著,有時候坐在椅子上,聽著火車在鐵軌上喀拉、喀拉運行的聲音,為這段散步綠徑增添了一絲伴奏聲樂。
或許因為不見於大多旅遊手冊上,這段綠空鐵道走來甚為悠閒,沒有太多來去匆匆、驚鴻一瞥的旅客打擾。部分保留的舊鐵軌鋪上了新石頭刻印了台中市的歷史脈絡,傳達給來訪的客人。
1.6公里長的距離,乘載著舊鐵道的歷史、閱讀了舊城區的脈絡也盼望著新街區的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