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怎的,小弟對眷村有種喜愛,雖不是眷村子弟,也算是種眷戀嗎?在那個身不由己的世代裡,從家鄉來到異鄉,又把異鄉變成家鄉的一種滋味,或許也只有眷村子弟們能懂吧!
或許眷戀的是那種來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人們,在眷村中互相幫助、成長的純樸年代。孩子們能在門前馬路或樹下廣場,三五成群的嬉鬧著;媽媽們四處串門子互通有無;爸爸們閒聚各話當年勇。那是小弟每次踏進眷村裡總會在腦海中演譯多次的小劇場,或許那就是有別於現代水泥叢林裡成長、各人自掃門前雪的人們所不能體會的日子。
來到霧峰的光復新村,這是二戰後台灣的第一個新市鎮,做為遷到中部的省府員工眷舍。這是一個人口密度低,高比率綠地的眷村,最多時達四百多戶,但在九二一大地震對中部造成重大災害後,人口才大量遷出。眷村內的光復國小車籠埔斷層造成操場隆起數公尺,現在改為921地震博物館。
現在的光復新村為台中的第一個文化景觀,原本的居民皆以遷出,變成了青創基地,但還是保留了大量的眷村元素、風景。
漫步在碩大的眷村裡,因不是所有的單元都有青創進駐,所以還能見到居民遷出前的狀態,或許有些房子的狀態有些破舊,但都掩蓋不了曾經的故事。
一直很羨慕眷村的房子,幾乎戶戶有庭院,居民可以在庭院嬉戲、活動,那是現代人少有的機會。門前的路或許不寬,但在那車少的年代,孩子們都能盡興的在馬路上玩遊戲。
現在也幾乎少見的莊敬自強,讓人回到那純樸的年代。斑駁的紅磚牆並不高,戶與戶之間隨時可以閒聊話家常或互通有無,很是嚮往。
居民遷出後,光復新村進駐了許多小商家,在不破壞原本的建築與整體規畫下,在這裡盡情的展現他們的創意。
偶然碰見一群以光復新村為背景的畫者們,在老師的教導下一筆一畫的勾勒繪畫出這眷村的美,坦白說,真的有種想跟他們求畫的衝動,畢竟對沒有繪畫天份的小弟而言,繪畫的所能呈現的美麗有時候勝過照片許多!
就算坐在已無公車往來的眷村公車亭,靜靜的感受微風、陽光與眷村味,也是種悠閒!
文藝創作也讓原本沉寂一時的眷村,又添上了許多美麗色彩。走在這不壅擠的眷村街道裡,細細體會文創新意,也慢慢品味時代的故事!
也是眷村延伸閱讀: 眷村真的會迷路 - 自助新村
國美館&審計新村